西藏班学生:在南通感触家的温暖
1月18日,南通中学西藏班学生在实践基地进行伐鼓颠球的团队拓宽活动。实习生 凌雅娴/摄
“扎西德勒!”“美好健康!”伴随着一声声新年祝愿,江苏南通市中小学生本质教育实践基地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客人——南通中学西藏班的200多名学生。
本年新年前夕,校园专门安排留校的西藏班学生来这个当地进行本质拓宽操练。他们学烹饪、跳“竹竿舞”、穿“大脚鞋”,在欢喜竞技中感触团队的力气。第二天晚上,篝火晚会开端,动听的藏歌声中,师生们围着篝火跳起锅庄舞,开端了归于他们的新年狂欢。
这些来自西藏的孩子,现已越来越了解内地的节奏。高二(3)班团支书次珍拉姆和记者说,现在他们一年要过两次新年,一次是藏历新年,一次是阴历新年。
上一年岁除那天,她和室友在宿舍清扫完卫生,一同上街买年货。晚上,校园为他们精心预备了年夜饭,有他们喜欢吃的辣子鸡、炸耳朵和酥油茶。
“第一次喝到校园的酥油茶,感动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很有家园的滋味。”次珍拉姆说,吃完年夜饭,每个班级分头展开联欢活动、观看新年联欢晚会。
次珍拉姆的家园在西藏那曲,新年有起早吊水讨彩头的风俗,听说第一个打到水的人最有福分。尽管校园没有吊水的当地,但同学们仍是会早早起床,敲击锅碗瓢盆庆祝新年到来。
吃完家里寄来的青稞糌粑,西藏学生以宿舍为单位五六人结伴,到其他宿舍串门拜年。咱们有的手捧克己的美丽切玛(切玛是藏族同胞欢庆藏历新年的吉利物,用酥油、糌粑等制成,尝切玛代表着预祝新年满意——记者注),有的端着浓浓的酥油茶,还有的捧着装满糕点、糖块和牦牛肉的盘子。
新年里,每个宿舍都要精心安置:门上或用彩笔制造风俗图样,或挂上藏族风格的门帘;室内则挂上代表吉利的哈达和彩帘,扎上五颜六色气球。
这一天,次珍拉姆会在室内摆上小桌,桌前铺上毛毡,桌上放置切玛和糖块、糌粑、牦牛肉、酥油茶,“尽量摆得像家里相同”。
拜完年,同学们还会将宿舍团体制造的“切玛”在长条桌上一字摆开。校园会专门举行传统的“藏式风情大赛”,评选“最美藏俗宿舍”“最美手制切玛”和“最美藏饰装扮”。
南通中学副校长沈惠祥介绍,现在在校的西藏籍学生有255人,校园每年的校园文明艺术节中都会专门展开“藏文明宣传周”、藏历新年庆祝活动、中华民间传统文明体会、元旦迎新汉藏联欢等活动。校园还使用内地西藏散插班的一起优势,使汉藏学生在校园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相互了解、增进感情,并安排当地汉族学生与西藏学生结对,一同展开联谊活动。
每当中秋节、新年等重要节日,当地学生还会约请西藏同学回家过节,感触汉族家庭的节日气氛。每年寒假的“我请西藏同学回家新年”活动,已成为该校最具特征的传统项目之一。
上一年,云丹卓玛在南通度过了第一个新年,她的汉族同学约请她一同回家新年。“咱们一同包馄饨,馄饨和家园的‘古突’很像,还一同看春晚。尽管没能回家,但在这儿我也感触到了家的温暖。”云丹卓玛说。
高三(18)班的扎西措清楚地记住,高一那年的藏历新年是星期一,那天早上她像平常相同走进教室,到了座位后,猛地发现抽屉里塞满了各种明信片和新年贺卡,刚刚还在读书的同学纷繁站起来,一同对她说“新年快乐”。“我无法用言语来描述其时激动的心境,只要感谢,感谢他们记住这么特别的一天。”扎西措说。
第二年藏历新年,她自动约请汉族同学来参与他们的庆祝活动:一同串宿舍,品味藏族特征美食,着手制造切玛,还一同跳锅庄舞……“那一年藏历新年和阴历新年正好是同一天,我信任这个新年对咱们来说都有不一般的含义。”扎西措说。
对高二学生格桑罗布来说,内地同学对他的关怀是“很详尽的”。这个来自西藏日喀则的男孩刚来南通上学时,因为醉氧反响,接连两周总是上课犯困,他的同桌递来一小盒清凉油,帮他打起精神。上一年9月,他和汉族同学一同在运动会上表演了藏族传统竞技项目“押加”,短短4天操练中,互相结下了深沉的友谊。
沈惠祥说,校园重视建立汉藏文明双向沟通平台,让汉藏学生一起感触中华文明的多元与广博。现在,校园有94个学生社团,有适当一部分由汉藏同学联手打造,“经过这一种沟通互动,增强了学生对多元多彩中华文明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