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炸弹”:以军对付哈马斯地道的秘密武器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0月27日报道,以色列针对哈马斯地道内部将使用一种新型秘密武器“海绵炸弹”。
报道称,以色列正准备在穿越加沙地道系统时使用新型“海绵炸弹”打击哈马斯。
以色列国防军一直在测试这种化学炸弹,它不含炸药,不过可拿来封堵缺口以及战斗人员可能出入的地道口。
这种炸弹会突然迸发出泡沫并迅速扩散,然后硬化。2021年时就曾见到以色列士兵在演习中部署这种装置。以军在靠近加沙边境的军事基地打造了一套模拟地道系统。
报道认为,以色列军队如果发动预料中的地面进攻,在穿越有着“加沙地铁”之称的地道系统时会面临一场血战。据称哈马斯的地道系统长达数百公里,里面密布陷阱。
“海绵炸弹”能够堵住哈马斯可能发动袭击的地道缺口,从而防止以军在地道中向前推进时遭到伏击。
报道介绍说,这种特殊装置放在坚固的塑料容器内,中间有金属隔断分隔开两种液体。一旦去除隔断,两种液体便会混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士兵会将“炸弹”安放在合适的地方或者把它抛向前方。
以色列工程兵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已组成若干个地道侦察小队,并配备了地面和空中传感器、地面穿透雷达以及专门的钻探设备,从而确定地道的位置。
他们还领到了特殊的装备,用来在地下环境进行观察。军方标配的夜视镜需要在具备环境光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但是在进入地下后,由于所有自然光都被遮蔽,军人将依靠热技术才能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看到东西。
除此之外,以色列还开发出了新型无线电设备,根据身处地下时的极端环境进行了优化。
不过,在地下使用的这些武器可能也存在一些复杂的问题。“海绵炸弹”——严格来讲是液体乳剂——操作起来十分危险,目前已然浮现以色列军人因为对液体混合物处理不当而导致失明的情况。
以色列可能还会利用机器人和无人机来帮助士兵指引在地道中的行进方向。不过到目前为止,在地道中采取军事行动仍存在着困难。
报道称,曾担任过少校、目前在美国西点军校现代战争研究所主持城市战研究工作的约翰·斯潘塞说,地下战“更像在水下作战,而不是在建筑物内部作战”。
他说:“在地面上使用的任何装备在地下都没办法发挥同样的作用,或者说难以产生同样的效果。观察、呼吸、导航、绘制地图、交流信息以及部署具有杀伤力的作战工具都要专业的设备。”(编译/李凤芹)
这项计划经济实惠且可行,将使人们能保护最濒危的物种免于灭绝,为地球上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保障。这些“保护要务区”,其实非常接近目前已在受保护的区域,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它们很容易被纳入现有保护区,或较容易找到其他保护濒危物种的方法。
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物理系尤力教授团队与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等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首次在强相互作用的室温里德堡气体中,观测到了持续稳定的“时间晶体”信号。
超导体因巨大应用潜力非常关注,寻找新型高温超导体是科学界孜孜以求的目标。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该校物理学系赵俊教授团队利用高压光学浮区技术成功生长了三层镍氧化物,
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除了成功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嫦娥六号十足的“国际范儿”也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塑形在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风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铸魂则要注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繁荣乡村文化,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17日,西北首个集风、光、储、充、放及客户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智慧充电示范中心正式投运并对外运营。
优良的早稻品种,对于提升种植效益、稳定双季稻生产具备极其重大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近日举行现场观摩研讨会,推动新品种新技术与种业公司对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届全国早稻新品种新技术观摩研讨会近日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召开。
在此基础上,团队又开发出一系列基因编辑、代谢调控、网络优化的工具,可以从不同层面来修饰、调控底盘细胞的性能。2023年,基于嗜盐菌的开发利用和“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对业界的贡献,国际代谢工程学会授予陈国强“国际代谢工程奖”。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态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4年至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3.8万件,居世界第一,是第二名美国的6倍。
目前,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数字育种、智慧农机、智慧农场等数字化生产模式遍地开花;农村电商蓬勃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工匠型人才。工匠型人才需具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还应具备对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理解、使用、交互和创新等数字素养。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我们要牢牢抓住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发现243信号”“243信号跟踪正常”……在航天员“回家”时,这些关键节点信息指令的发出,说明我们研发的定向仪系列新产品精准发现了航天员位置。
我们的主要保护对象是壁画。许多壁画已经存在上千年,经过时间的磨砺,如今它们的模样往往是“千疮百孔”。面对这些脆弱的文物,既要做好保护,又要做好“医治”,难度可想而知。
随着科技的慢慢的提升,航天技术逐渐揭开神秘面纱,从遥远的太空走进公众的日常生活,从提升农业效率到改进环境监视测定技术,从优化交通出行到革新医疗技术,航天科技正以跨界融合与创新应用的方式,
囿于时间与空间,遥感影像通常只能捕捉到部分信息。科研人需要通过这些信息去反演一个全过程模态,即将遥感数据转变为人们实际需要的地表各种特性参数,但这其实就是很困难的。
“我们的车铣复合机床经过你们优化后,性能有了很大提升,销量同比增长30%。”日前,在浙江省台州市东部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总经理赵小刚兴致勃勃地带着浙江省高档数字控制机床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武建伟一边参观,
7月15日,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的“中央企业海洋工程技术创新联合体”在北京成立。在《桥梁工程——从浅海走向深海》报告中,张喜刚透露,针对未来单跨1500米的斜拉桥和3000米左右的悬索桥,相关团队已开始研究适用于水深接近100米的新型复合技术。
7月10日,记者从中国湖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农学院李林教授团队和中国香港李氏集团Sun Crops农业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尼日利亚花生复兴计划”合作协议。
一种可能在早期地球浅水区繁衍生息的复杂微生物,可能是今天所有生命的最后一个共同祖先。”为了像Martin一样探索LUCA的生活方式,Moody研究小组追踪了350种细菌和350种古细菌的57个“标记”基因,以构建一棵生命树。